巴蜀文史

  • 明清成都府县志的编纂群体

    张逸洁;

    自魏晋南北朝至清,成都地方志的发展经历了地记、图经到方志的演变过程。宋代成都的修志活动日趋频繁,六修成都志。及至明清,成都府县志保存下来的有四部: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康熙《四川成都府志》、嘉庆《成都县志》和同治《重修成都县志》。本文利用四部成都方志所载"纂修姓名"对明清成都府县志修志人员的职责和分工及其修志经费来源进行了分析考证。

    2014年01期 No.151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武则天与蜀道文化

    梁中效;

    唐代大一统,蜀道是基地。蜀道沿线是唐朝建立的战略轴心和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武氏家族荣,崛起在蜀道。如果说武氏家族在蜀道北端龙飞长安,那么武氏家族在蜀道南部则凤鸣剑门。江潭孕金轮,蜀道传说美。在广元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中,尤以武则天的传说故事最为引人注目。女皇启新运,治宏贞观朝。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在文化地理上,主要是在蜀道北部完成的,千古女皇的地位是在蜀道北部奠定的。

    2014年01期 No.151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陆游诗词中的川菜记忆

    魏红翎;

    陆游在四川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八年时光,留下了大量描写蜀地生活的作品。本文以陆游描写川菜的诗歌作为切入点,展现宋代川菜的一些特色风味,并分析陆游入蜀后饮食习惯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对四川文化资源意义作进一步挖掘。

    2014年01期 No.151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东山客家

  • 四川客家建构论

    陈世松;

    本文以客家人迁居四川作为切入点,紧紧围绕客家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从四川在客家体系的存在,四川在客家体系中的地位,客家与客籍的区别,客居四川的生存环境,以及四川客家的文化特性五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和平徙居和多元文化融合是四川客家族群的独特个性。

    2014年01期 No.151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论析成都客家宗祠文化资源及开发利用

    苏东来;

    宗祠是传统社会留下来的特殊人文景观,是当前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支撑资源。成都东山客家地区清代宗族发达,遗留了大批品位高、价值大的宗祠资源,具备良好的开发前景,本文仅以留存该区域的同族宗祠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宗祠资源、保护现状的梳理进而提出开发利用的思路。

    2014年01期 No.151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素月清辉:客家文化传承的隐形力量

    郭一丹;

    客家妇女普遍贤劳,承担着维持家庭生产生活及日常运作的很多责任,在琐碎的日常活动中承载文化、传承文化。本文选取四川客家聚落中的客家方言、传统习俗、家庭教育三个维度进行了考察与论述。本文认为,虽然,现代妇女的家庭地位有了明显提升,但社会地位的相对低下对其文化传承产生了一定的消解作用。

    2014年01期 No.151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区域研究

  • 城市现代化与成都文化现代化

    王兴国;

    城市现代化首先应是城市文化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非常迅速。作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成都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认识到"文化强市"的重要作用并付诸行动,但还存在相应问题。在当下成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要注意重点处理好文化产业化、文化资源发掘与文化传承保护、休闲文化品位提升、市民整体文化素质提升等问题。

    2014年01期 No.151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论成都艺术社区的打造

    郭萍;

    本文对艺术社区在艺术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以成都为案例,比对其他地区艺术社区发展状况,探讨成都地区艺术社区发展如何拓展地方文化特色,如何走向国际化道路问题,认为机制的引入是解决途径之一。

    2014年01期 No.151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服务乡镇社区体育现状研究

    李欣;徐明;

    通过对成都市城乡结合部的7所高校及其附近乡镇社区进行调查、访谈,了解成都市部分高校体育场馆服务于乡镇社区体育的现状,以期为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更好地服务于乡镇社区体育和全民健身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研究发现:(1)成都市乡镇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以中老年为主,青年人参与积极性较低。(2)成都市乡镇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突发性的、非自觉性的锻炼活动。(3)成都市乡镇社区居民对健身锻炼消费比较抵触。(4)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闲置与浪费。我们认为,应采用以下措施来促进成都市体育事业的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1)大力推进统筹城乡体育事业一体发展,重点抓好乡镇社区体育组织建设,完善社区体育设施,促进乡镇社区体育发展。(2)利用高校资源,完善乡镇社区体育行政管理中的组织、指导职能。通过高校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使高校成为社区体育健身的辐射中心。(3)加大乡镇社区对全民健身的宣传,营造乡镇社区体育气氛。高校可在乡镇社区进行有关体育技术指导、体育知识教育和体育信息的宣传与服务。(4)高校可有序地将体育场馆设施向大众开放,有效提高学校的体育资源的利用率。而高校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合理开放和有偿利用将是对构建乡镇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

    2014年01期 No.151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文艺论丛

  • 中国现代变形小说渊源与特征探讨

    陈娟;曾文韬;

    目前学术界对"变形"人物的研究有所涉及,但从整体而言还鲜有对中国现代变形小说进行总体探讨的。中国现代变形小说的历史渊源,以及相比西方和古代的变形小说,它的特征,以及它与现实主义文学的联系都有待阐释。本文主要从比较的角度来分析中方与西方、现代与古代小说中变形的异同,并以此概括中国现代变形小说的一些区别特征。

    2014年01期 No.151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五四”后文学书写中“中国形象想象”发生的溯源考

    任晓兵;

    中国形象的想象是"五四"后中国文学写作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它甚至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中都具有空前的重要性。文章即从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文学书写主题之间存在的关联影响切入,论说"五四"后文学书写中"中国形象想象"发生的源头,进而揭示这一文学书写主题所具有的"民族主义"建构这一社会意义;以及说明只要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还未完全实现,对民族国家的想象就不会在文学创作中停止。

    2014年01期 No.151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李劼人与法国自然主义文学

    彭建华;

    在李劼人批评中,一九三七年《中国文艺》第一卷2期郭沫若《中国左拉之待望》具有长远的影响,郭沫若并不明确地说出李劼人与左拉式的自然主义是一个复杂的文艺论争话题,包含太多时代的潜话语。以下将对照李劼人的文学批评《法兰西自然主义以后的小说及其作家》考察李劼人小说批评存在的误区。

    2014年01期 No.151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民间文化和语境的回归——以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为研究重点

    周晓平;

    "民间文化"、"民间语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学创作回归传统和民间的一种自觉选择,是一种确认的理想存在和价值取向。民间意识的复活,在深层意义上成为文学真正变革的动因。笔者针对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个案进行剖析:一是民族文化影响下的群体思维模式和心理因素影响着作家内在的主观世界;二是民间语境的"异质书写"体现对主流话语的颠覆与消解。它的文学价值、审美意义于民族传统文化日益衰微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

    2014年01期 No.151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一个现代人的生命断片——里尔克的《沉重的时刻》绎读

    刘麒麟;

    里尔克的诗《沉重的时刻》呈现了一个现代人的生命断片,不仅触及到其时代的痛点,更是对现代人"羸弱、荒诞和虚无"的生存感觉的特写。全诗共四节,每节分别以生命最基本的存在形态"哭"、"笑"、"走"、"死"为诗眼,藉以不断复返的修辞和意象,传达出诗人里尔克对现代人的存在乃偶在、无根和向死存在的独特理解。

    2014年01期 No.151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从李白到方文山:明月意象的心灵书写与视觉崇拜

    姜葵;骆海辉;

    明月,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经典意象。李白咏月诗化明月入心,独具性灵。当下流行歌曲"中国风"盛行,明月亦成为词作者频繁采用的意象。比之于李白,"中国风"代表词人方文山笔下的明月,已由李白式的心灵书写还原为画面布景;由意蕴追求沦为视觉崇拜。"中国风"在远离低俗,标榜风雅的同时,难免流于另一种形式的媚俗。当古典意象进入流行歌词,不仅是经典的重温和继承,更是文化的解构。这是大众文化语境下必然的文化选择。

    2014年01期 No.151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空间诗学下的《松游小唱》

    张起;徐宏;

    《松游小唱》是晚清流传在川西地区的一首羌地纪游长诗,是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富含浓郁的边地民族风情与诗性。《松游小唱》又属于空间文学,它线性地将地理空间、民居建筑、寺庙建筑和历史古迹四个方面诗性地结合在了一起,展示了七百里松茂古道上各族人民的诗性生活状态,构成了一部蕴含着空间和历史文化、风俗文化的少数民族的文学。它奇特的诗歌形式在近代中国诗坛具有承上启下开创意义,对研究中国诗歌发展史和指导诗歌突破传统都有着启示意义。

    2014年01期 No.151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泰国研究

  • 当前泰国宏观经济及实证分析

    魏春蓉;张宇霖;

    21世纪以来,随着亚太地区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发展,泰国政府抓住机遇,通过实施经济政策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泰国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并很快从东南亚各国中脱颖而出,成为东南亚经济的"火车头"。与此同时泰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也受到了周边国家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旨在通过建立基于泰国宏观经济数据样本的VARMAX模型,来对泰国经济结构以及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和预测;并在此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泰国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其相关的对应措施。

    2014年01期 No.151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7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泰国当代美术的语言特征

    邬丹;

    作为东南亚古国之一的泰国,在其宗教、文字、法典、文学及造型艺术的发展上无一不刻下印度、中国及欧洲的文化印迹。但是泰国的当代美术却早已挣脱传统美术被动模仿的束缚,更加重视个体认知和创造。传统美术的积淀又成为其当代艺术家创作的沃土。本文将从绘画及工艺两个方面切入,体验泰国当代美术极具张力的语言特征。

    2014年01期 No.151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口述史

  • 川剧老艺术家口述史(四川卷)之左清飞篇

    胡艳;林琳;

    左清飞,女,川剧旦角,国家一级演员,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她师承广泛,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表演上善于运用传统程式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含蓄,洋溢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2014年01期 No.151 106-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艺术研究

  •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中的文本阐释——以《晚风中飘荡的声音与芳香》与《亚麻色头发的女孩》为例

    郭艺;

    以声音作为表现手段的器乐音乐不同于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它既不能直接表现某种情绪,更不能直接表述抽象的逻辑思维或思想。器乐音乐中参照文学文本创作出来的作品如何以声音来阐释建立在能够精确描写现实、表现情绪、表述思想的语言基础上的文本,除了定义为"标题音乐"的作品所反映出的方式外,还有一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大程度地体现了音乐和文学从整体上相结合的紧密性。德彪西作品《钢琴前奏曲》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种结合,本文分析了其中两首《晚风中飘荡的声音与芳香》与《亚麻色头发的女孩》解读文本的方式。

    2014年01期 No.151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北宋中后期书坛批评标准的转向——以对颜真卿崛起之评价为切入点

    周芳利;

    北宋书家对颜真卿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评价,一种以儒家伦理道德的标准来强调颜真卿的人品,进而延伸到他的书法作品;另一种对其书法的评价带有浓厚的道禅意味。前者以欧阳修、朱长文为代表,后者以北宋中后期的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文章指出,两种差异性的话语显示出北宋书坛儒家和道释两种评价标准的冲突与融合之处。文章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庆历变法失败后,北宋文人由推行经世致用的儒家精神到摇摆于儒家与道释之间的心路转向所致。

    2014年01期 No.151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回归书法本质找寻到的当代意趣——评田旭中草书艺术

    李清;

    传统书法的现代转型道路上,田旭中大胆实践能够准确表达当代思想情感的线条和结构,在线的造型上融入更多现代审美趣味,探索能够容纳现代意识的线与空间新型关系,形成"雅狂"书风,展示了一个充满激情的现代知识分子对当下生存状态的反思和对生命的崇敬。

    2014年01期 No.151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论司马迁对大禹形象的提升

    李殿元;

    《史记》中的大禹形象,较之春秋战国前古籍中的有限记载,有较大的提升。关于大禹的"史事",经过司马迁的充分考证、改造、加工,其形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并因之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楷模。尽管这样的提升并非就不存在问题;但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我们不仅不应该去责难司马迁,还应该充分肯定这种提升在客观上的积极意义。

    2014年01期 No.15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本刊稿件注释、著录细则及书写格式要求(修订)

    <正>依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刊实际,现将本刊对稿件的注释、著录细则和书写格式要求公布如下:一、来稿顺序依次为:文题,作者姓名、年龄、性别、单位部门及职称信息(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邮政编码)、中文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或参考文献。并请在文末附标题、作者、单位、省市名、关键词、摘要、邮编的英译文。二、题名应简明、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

    2014年01期 No.15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构建以服务游客为核心的智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赵丽琴;黎忠文;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智慧旅游逐渐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智慧旅游利用信息化的技术,通过整合地区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快捷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旅游咨询和服务,它以服务游客为中心,最大程度上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自主性和个性化。本文以分析智慧旅游发展模式的特征入手,剖析了物联网技术、云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与服务游客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构建以服务游客为核心的智慧旅游发展模式的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

    2014年01期 No.151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2 ]
  • 高校官方微博的概念、基本属性及其功能定位——高校官方微博系列研究之二

    梁芷铭;

    高校官方微博是微博在高校领域的具体形态,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对内开展教育管理、对外实现沟通交流的一种崭新的信息手段。高校官方微博应当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认清其所具有的开放的媒体平台、互动的网络社区、权威的传播渠道和高效的媒介手段等四大基本属性,确立其引导舆论、公开信息、提供资源、增加服务、凝练主题、把握方向等六大功能,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利用微博为学校发展提供服务。

    2014年01期 No.151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周清泉《文学考古》第二、三部出版发行

    <正>周清泉《文学考古》第二、三部于2014年1月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周清泉先生享年83岁,是原成都大学中文系退休教师。《文字考古》第一部已于2003年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卷一原生考(倪论)"、"卷二森林考""卷三木母考"共三章节,约65万字。

    2014年01期 No.151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